Thursday, 14 February 2008

说说我知道的英国各阶层

这个帖子要是发到文学城的人在英国,肯定会招来一片嘲笑,才到英国几天,就说起三教九流,分起门当户对来了。所以只能谦虚的承认,这仅是我知道的一点点皮毛。

居丽和她老公,在我看来,属于中产偏上阶层,身在主流,却不想与主流合污。她的基本情况是,房子买得早,贷款基本还清,房子经过翻新,价格已经是原来的两倍。 两个孩子上附近的公立学校。居丽干一份她喜欢的半职工作,工资不会很高,与生活压力无关,属个人爱好。两口子同是公立中学毕业,老公是一路名牌大学博士读下来,事业已非常稳定。两人完全有条件把孩子送入私立学校,但坚决不送,甚至懒得搬去好学区。 两人关注环保,日常注意回收,节约用电,以偶尔买二手物品为荣,经常把孩子穿过的衣物送人,两人穿着异常朴素,老公常年一件外套,居丽自己的黑色大衣是9年前在美国的yardsale上5块钱美金买的,至今仍然是她最喜爱和最常穿的的。两人骑车或走路,坐公共汽车上班。食品以价格昂贵的有机食品为主,全家饭量都小,基本不吃零食和垃圾食品,偶尔上餐馆。 不过,尽管关注环保,提倡减少对物质的追求,但他们照样想换个从节能上来讲很不理想的大房子,而且基本一年一次坐飞机去国外度假,汽车在周末也常开。

老公的顶头上司,一般平民家庭出身,公立中学加名牌大学毕业,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在学术界有了一席之地,有了英国人讲究的什么爵位。此外还有别的生财之道。现在在英国房价最高的地方有一套维多利亚式的四层独立房,上次去那里参加新年的聚会,有专门的接待人员,非常漂亮的前后花园,地下室一层比我们现在整个房子的面积还大。唯一的孩子从小上最好的私立学校,但在大学保持匿名,并且不得向同学透露家庭背景。日常穿着非常考究,想到我送给人家中国产的叫不出牌子的羊绒围巾,人家还谢了我半天,真是不好意思呀。虽被我归为英国的上等阶层,但为人平和,受周围同事和手下的敬佩爱戴--啊,想到下周就要屈尊到茅舍来吃饭了,真是紧张啊!

因为到慈善商店做义工的关系,还认识了凯丽和她妈妈一家。不知道她们算不算得上英国的底层百姓了。凯丽初中毕业,喜爱读书,按她自己的说法,是自学成材,不在乎学历。这点我很赞成。她在慈善商店当了七年的店面经理,整个小店拿工资的就是她一个人,如果没有义工来帮她,干活的也就她一个人。 月薪一千块钱多点而已,和我一般年纪,独身。 去年因为老爹意外死去,靠遗产付了首付,在牛津最不好的区买了个小小的两居室,没有汽车,从来没有过驾照,公共汽车太贵,所以自行车是主要交通工具。凯丽 有同母异父的弟弟妹妹三人。 为了节约开支,大弟弟付房租和她同住。大弟弟的女友是个单身母亲,也经常过来同住。呵呵,有点不能想像。大弟弟干建筑工,收入比凯丽高,开二手车,经常去酒吧喝酒,高中没有毕业,基本不读任何读物。他收到的来自凯丽的圣诞礼物是一本字典,据说在字典帮助下,已经能阅读简单的报纸了。凯丽的妹妹高中毕业学历,二十七岁,身材高挑,长相是明星级的,和男朋友住在一起,最大的苦恼是孩子两岁了,男友却不愿意结婚。她一周三天干互理老人的工作,梦想是有一天能上大学,学习服装设立。凯丽最喜欢的小弟第刚刚高中毕业,也打算当个自学成才的典型。学了个管道工的证书,但是却找不到工作。前些天找到第一份短期工作,好象是建筑工之类的,干了几天,因为种种的不满意,在家人支持下,现在没有干了,闲在家里。长在牛津,说着一口我听不懂的英语。凯丽妈妈戴安生在牛津,离过两次婚,在第二次离婚后带着四个孩子回到牛津,当了十几年的单身母亲,以前一直住在政府公房,没有干过什么正式工作,最小的孩子18岁以后,好像就没有这么多福利了,搬离了政府公房,现在带着最小的儿子住在男朋友买的一套两居室,偶尔干干互理的零工, 并且极不寻常的一周三天24小时的照顾凯丽妹妹的孩子。 那天和戴安聊天,她说到她小时候,她的妈妈总是在集市结束时去买便宜的蔬菜,发黑的香蕉,有点破损的鸡蛋-- 简直和我关于童年的回忆一模一样!凯丽一家穿的用的基本在二手店解决,除了爱时髦的妹妹总是不听劝的去买些新的便宜货。吃的是超市降价促销的,但是每个周六,全家都会在凯丽的小店会齐,每人贡献点钱,买点炸署条鸡块什么的小聚一把。虽然每个人看来都面对很多麻烦和问题,可是是一个快乐亲密的大家庭。
还有我知道的一些中国家庭。基本都是双职工, 还有很多双博士的,在这里呆了十几年的,很多都是孩子上私立学校,买了第二套房,租出去一套,或是准备换更大更好的房子,新车---看样子,都是苦日子熬出头来的,哎,真不知道人家是怎么过日子的。

Friday, 8 February 2008

在欧洲过的第一个中国年

老公在全家的年夜饭上做了个定性总结,他说,这是我们在欧洲过的第一个新年。 想想,要评个我们这个家庭的什么纪录,这个头衔倒是很准确。
根据英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并公布,1月24日是英国一年中最让人忧郁沮丧的一年,气候季节和刚刚离开的圣诞,看不见新一年的希望---种种原因吧。不过对于在英国的中国人来说,至少今年的1月24日不是那么糟糕,因为紧跟其后的2月7日就是中国的新年。

在黑丁屯的路边花店买回来的花骨朵,在新年的时候纷纷开了,家里颇有点温馨的意思。

 
Posted by Picasa



阳历新年后的这一个月中,我开始了新的工作。 这一个月中,平均每天至少要认识一个人,口水横飞之中,电话打了无数个,渐渐习惯了正常的英国英语,甚至见识了电话那头听了半天才让我意识到是在说英语的的苏格兰口音,张罗着记住了系里面看上去听起来都差不多的 David, Dave, Laurie, Laura,Elizabeth, Elight, 把里卡多,丹尼丝,密森泊隔等西班牙,德国,意大利---等名字叫得朗朗上口,甚至已经能闭着眼睛在大楼里三个不同的楼梯之间上下穿梭,然后准确无误的找到我的办公桌那个硕大的30寸的苹果电脑了---还在一次培训后参加了考试,考试竟然比我想像的复杂很多,还好,有惊无险的总算是通过了--

见缝插针,在这一个月中,看过5个房子之后,毫不犹豫的选中了第6座房子,紧锣密鼓的在开价上砍下两万给了个还价,并在代理三句话后,假装犹豫三秒,马上给加了一万! 会不会后悔现在还没有功夫想,朋友再三警告,在英国买房,钥匙不到手,任何努力都有可能泡汤。 同时和三个放贷代理谈过,每个平均2-4个小时,并在定下一个贷款之后,一个周末之后越想越不对劲,于是紧急变卦,转而投向第三家--还好,昨天收到了正式的贷款申请通过的文件。当然了,电话数个之后,还定下了个律师,现在,就希望律师在一年的忧郁季节之后,能振作起来,尽快帮我们把房子的交易搞定。不过毕竟不是人家自己买房子,他要不抓紧,我们也没辙。

不管如何忙碌,中国人怎么也要庆祝一下中国年。在美国时,每年中国年我们都要专门请假休息一天,今年我刚上班,老公也刚当老板,两人不敢松气,只是提前了个把小时下班。下班路上,我顺路去二手店买了四个中国调羹,算是每人一个新年礼物。还去花店买了一盆水仙,记得小时候,我们家的茶几上过年的时候总是有一盆水仙含苞怒放。这盆英国水仙是种在土里的,英语名字据说是一个美少年,十分倾慕于自己水中的倒影---想来含义和水仙差不了多少,不知怎么被栽在了土里。

 
Posted by Picasa


几天前的周末,买了两包速冻饺子皮,用刚发现的偷懒办法,把买来就已经切碎的速冻菠菜和上牛肉陷猪肉陷,再拌上绞碎的干虾仁和新鲜的有机蘑菇,加上点橄榄油,生抽,在老二的倒忙,老公的正忙之下,包了几十个饺子,当时一个没舍得吃,全给冻上了。年三十的晚上,下班回家,用从春丽家学来的办法,大着胆子高压锅煮饺子,15分钟之后,一大锅白白胖胖的饺子就从冰箱里变到了碗中,加上点陈醋和朋友家自制的辣酱----这顿年饭吃得是热火朝天。边吃我还边抽空,把剩下的饺子全给煎熟,成了锅贴,打算带去和同事分享。

 
Posted by Picasa


然后上楼上的电脑房中通过网络看春节晚会的节目选播。笑话了一阵子章子仪唱的绕口令和茶壶般的蓬蓬裙,小品看得老二不知所云的跟着我们傻笑,老大不能理解笑话,频频发问。自私的把他们打发去看英文电视,我们两接着看完。觉得奥运火炬那个并不好,开锁那个还成,跳河救人的那个纯粹是在笑话傻子,我给总结了三个小品的中心意思,中国男人全是气管炎。可不是吗,这三个节目里面的男人,哪个不是呢?看来,我在家里的威信并不够,绝对不是一把手,更没有归纳出一套左手倒水,右手令包的手语---

想想无聊的很,于是去楼下厨房做年糕。网上看到的新方子。其中的红豆陷几天前就用高压锅煮好了,放在了冰箱里。人有多大胆,厨房就有多高产。从来没有试过的方子, 我一激动,摆出了作坊式的做法,找出家里所有的玻璃烤盘,一气做了三个红豆年糕---还好,谈不上精致美观,倒是得到家人一致好评,估计是最后一狠心多加的那勺糖起了作用。

 
Posted by Picasa

厨房里烤的热火朝天的时候,在中国其实已经是初一的白天了--我的本命年就这样来了---

第二天一早,给老公和我各带了十几个煎好的饺子和切成快的年糕,还以防万一准备了几块巧克力糖。中午给大家发了email通知下午四点庆祝中国年。四点一到,会议室满满登登坐满了,其实也就7个人。用微波炉把饺子和年糕热好,大家边吃边聊,自然是赞不绝口,连号称素食的德国人也吃了两个饺子--我没吃中饭,想着吃点饺子年糕,结果看着架势不对,只好光喝茶了,最后用剩下的一小块年糕填了肚子。老公只把年糕贡献了出来,煎饺和巧克力都被他给截流了。

从国内带来的两个大红灯笼还没来得及挂出来,给父母的拜年电话也还没打通呢,三十和初一就已经过了。这在欧洲的第一个新年,不知道以后想起来会是怎样的感觉。